媒体聚焦

首页 > 媒体聚焦 > 正文

【内蒙古日报】电子“身份证”呵护濒危易危植物扩繁

添加时间:2023-07-24作者: 摄影: 来源:内蒙古日报 浏览次数:

原文刊载于2023年7月24日内蒙古日报


本报乌海7月23日电 (记者 郝飚 通讯员 曹艺)“在乌海常见到的“野草”,虽观赏性不强,却对防风固沙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,光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,乌海就有近10种,现在给它们挂上电子‘身份证’,成长过程一目了然。”盛夏,在乌海市海勃湾区蒙根花育苗基地,内蒙古农业大学讲师徐军介绍说。

去年起,徐军和团队在蒙根花育苗基地的4个大棚和1个智能化温室里,培育扩繁四合木、半日花、沙冬青、绵刺等生长在乌海地区的濒危易危植物。同时每株植物都挂上了专属电子“身份证”,只需一部手机,工作人员就能随时掌握这些濒危易危植物的成长信息。

据了解,沙冬青、绵刺等本土植物经过7000多万年的进化,已适应本地自然环境,却很难人工培育扩繁。给它们挂上电子“身份证”,能够更直观地用科学的方法积累该类植物的生长数据。如果将它们大量扩繁并应用到乌海绿色矿山建设中,对乌海市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意义非凡。目前,育苗基地已累计培育四合木4万余株、蒙古扁桃40万株、长叶红砂10万株,成活率达80%以上。它们中的一部分已试种于乌海市骆驼山矿区,无须浇水便可成活,成功实现“雨养”,在绿化矿山的同时起到节水节能的作用,从而实现景观效益、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。

上一条:【内蒙古日报】京蒙智慧农牧业协同创新中心揭牌

下一条:【内蒙古日报】蒙仲举:在荒漠化防治领域作出重要贡献

【关闭】
联系地址: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昭乌达路306号 邮编:010018
版权所有 © 内蒙古农业大学 蒙ICP备05000415号